大約在十四、五世紀初期時,伴隨著宗教的發展,出現了在墻壁上繪制了各類宗教圖案類的繪畫方式,這種方式所繪制的圖案一般都是宗教的題材,以裝飾教堂等教會所屬的建筑,從而增加建筑和環境的嚴肅和神圣性。在古埃及,藝術家會在墻壁和柱子上雕刻各種的花紋作為裝飾,其中這些裝飾很多是記錄居所主人的生平,以及記錄各種神話故事,為埃及最初的墻繪藝術。
在中國的西藏,人們把佛祖繪制在墻上以及唐卡(一種以牛皮制作的裝飾物)上,以驅除邪惡祈求平安。在各國家各宗教中,都有在墻壁上雕刻,繪畫的記錄,這些記錄著宗教和當時生活情況的壁畫,便是現今的墻繪藝術品。上世紀60年代,美國的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出現涂鴉文化(graffiti),從簡單地書寫tag和門牌等字母與數字的組合,到上世紀70年代前期開始在字型、效果等的鉆研,近40年的發展已經讓涂鴉走出美國的墻角,成為全球性的藝術創作。
唐卡
唐卡
唐卡
外來影響
敦煌壁畫一開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,形成自成體系的中國式佛教藝術。在這方面,古代畫家們立下了豐功偉績。值得稱道的,是在繼承和發揚民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,借鑒外來藝術時他們那種宏偉的氣魄和抉擇精嚴的態度。
敦煌壁畫對外來藝術的借鑒,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:
借鑒外來人體解剖
如果 敦煌壁畫把十六國時代的墓室畫與同時期的敦煌壁畫相比,可以發現:墓畫人物多寬袍大袖,造型簡略.而對人體解剖不簽注意,象征性裝飾性的味道較濃;敦煌壁畫人物多半裸或裸體,描寫細致,人體比例和解較淮確,因而真實感較強。同一時期,同為中國畫家所作,為什么有這樣大的差別呢?根本原因是中國繪畫與以希臘羅馬為中心的西方繪畫,同于兩個不同體系。中國以寫意著稱,西方以寫實見長。
中陰繪畫,以儒家禮教思想為基礎,講道德,尚倫理,穿深衣大袍,蔽體深遠,籠形體于衣內,因而人物形象不見骨筋,不重立體感,著重表現“寓形寄意”的象征性的裝飾美。魏晉十六國墓畫即屬于這一體系。
敦煌壁畫直接受到龜茲壁畫的內容、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影響,而龜茲壁疏又直接傳自于印度和阿富汗。印度、阿富汗的佛教藝術里則早已吸收了西方藝術的營養。印度民族能歐善陳,因此壁畫中的人物,特別是菩薩,比例適度,解剖合理,姿態優美,手式纖巧,真實地表現了人體美。這種寫實手法,為敦烴畫家所接受,大大地加強了壁畫人物解剖的合理性,彌補了漢晉繪畫之不足,促成了新的民族風格的成長。
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,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。如何將墻繪藝術推向公共空間,使之成為公共藝術,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詩意部分?又如何把墻藝藝術推向大眾生活,協調墻藝藝術與人民生活的關系?這是許多墻藝設計者忽略的一個問題——墻藝在為誰設計?墻藝設計師除了研究墻藝自身元素之外,更多的是應當探索人與墻藝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和人的接受狀況,使公眾真正接受與喜歡墻藝,使墻藝真正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。
墻繪不單單是作為一種簡單的壁面裝飾手段,而更重要的是它貫穿著一種人文的關懷和審美學上的一種追求。 墻藝真正成為了一種讓大眾廣為接受的一門藝術,墻藝的概念深入人心,這在墻藝的推廣史上有不可估量的意義。墻藝的發展和普及以旗手的姿態沖鋒在前。